台灣自2016年發行第1檔目標到期債基金,至今規模已經超過新台幣800億元。會這麼受到投資者的青睞,相信跟推銷話術有關,但我高度懷疑投資者對這類基金的風險不夠理解,甚至誤認是保本投資。
目標到期債券基金所投資的債券到期年限都一樣,到期後這檔基金也會結束,通常募集完畢後不再接受申購。例如施羅德2024年到期新興市場主權債券基金,持有標的都是新興市場國家所發行的債券,並且在2024這一年內到期,到期後本金及利息都領到了,這檔基金也就結束。
提前贖回 恐致虧損
目標到期債券基金並不是不好,在風平浪靜時投資者可領到豐厚的利息,只是萬一遇到類似金融海嘯這類事件時,就可能跟當時的連動債一樣出現大幅虧損。還好目標到期債券基金不會像連動債一樣,發行公司倒閉,投資就完全沒價值,畢竟這是一檔基金,投信只是受託管理。
每一檔債券基金都存在利率、信用以及匯率等3大風險,目標到期債只要持有到期,本金利息都會落袋,可巧妙避開利率風險。既然沒有利率風險,也外勞仲介就不用擔心利率波動,反正持有至期滿就有固定獲利,更不用擔心未來升息,債券價格會往下掉。
台灣有許多行業職缺,服務業卻是佔了6~7成之多,其餘的行業大多也是內勤行政,還有工程師、作業員、做工師傅、公務人員等等,其中服務業大多都是大學生高中生,這群充滿活力的熱枕,且朝氣上像的年輕人居多,內勤行政就比較不一定了,有些工作行業的內勤行政就很辛苦,有些會比較簡單,而公務人員,就是要有機會考上,當然薪水就很穩定但也是很需要年資的一份工作,工作項目也很固定。工作本身就沒有輕鬆的,尤其是有些比較繁雜或是工時長的工作,會比較少台灣人願意去做,造成該職缺缺工問題嚴重,這時候如果這個工作是比較不需要言語交流,都會藉由外勞仲介公司派遣移工來解決缺工問題,但是如果像是服務業或業務,這種需要介紹或推銷動作,這種就不適合外勞移工擔任,除非外籍移工有良好的語言能力,或是服務的消費者是自己的東南亞族群,對於語言沒有交流障礙的話,那當業務也是可行的,總之各行各業都有辛苦的地方,生活的開心還是最重要。
只是到期以前若有資金需求,持有的基金就得贖回,贖回時的基金淨值就看當時的市場利率,有可能是虧損的。好在隨著基金愈接近到期日,淨值的波動幅度會愈來愈小。也就是說,投資目標到期債券基金必須是閒錢,本金才能保證拿回來。
利率風險可以透過持有至期滿避開,信用風險卻必須靠選擇投資等級的債券才有辦法規避,所以信用評等非常重要,只是目前市場上發行的目標到期債券基金,有很大部分是投資非投資等級債券。
當然,風險跟報酬是相對的。以施羅德2024年到期新興市場主權債券基金為例,平均到期殖利率6.47%,垃圾債券BBB以下的占比有3外勞仲介7.52%。雖然投資等級BBB(含)以上有62.48%,但並沒有細分出來,充分懷疑絕大部分落在BBB等級。
其實,新興市場國家的信用等級通常比較差,所以才會有平均6.47%的殖利率,投資這類型基金,只要事先對風險有足夠的認知,也是一種選項。就怕事先沒做好功課,遇到虧損再來懊惱就晚了。
外勞的開放過程是可以追究到台灣1992年至1995年的,在政策外交中,台灣一直以來就屬於比較被動,當時厚的風氣更為嚴重,現在回頭看,當時台灣有兩個角度可以觀察到外勞開放這件事件,第一是外勞開放政策方面,政府在公布就業服務法之後,又開放9波的製造業引進外勞勞力,第二是以外勞為行動者的立場來看,台灣對外勞有非常不利的條件,如短期性、管制性等等原因,在這些體制跟制度下,外勞經常外感受壓力,例如:當外勞仲介派遣工作給外勞時,外勞不得隨意更換雇主及工作,也就是因為這樣有許多外勞悶不吭聲,又或者是為此脫逃,變成非法移工,也有可能藏匿於其他工作等等,至今台灣依然有這樣的問題無法解決,有許多非法移工在台躲藏,就連外勞仲介也難以勸說或事加以輔導,加上這次因為疫情的關係,這些非法移工會造成疫情擴散的不確定性,為此政府也在新聞直播上勸說,希望這些非法移工可以主動就醫,還有通報確診,避免變成防疫漏洞。
留言列表